作者:葉志海 葉卓錚
2024年春節(jié)檔總票房在年初六就已超越去年的同時段票房。在這個以喜劇為底色的電影檔期,張藝謀導演的主旋律電影《第二十條》以不一樣的姿態(tài)參與到春節(jié)檔的競爭中,它以看似喜劇的底色闡釋了嚴肅的“法制主題”,呈現(xiàn)了當下基層中國法制工作中充滿復雜性的面向,并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普法宣傳。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第二十條》以檢察院的視角對過去法制工作中,就刑法第二十條“正當防衛(wèi)”的定罪量刑問題做出了一次嚴肅的“回顧”與“糾偏”。這在近十年來主旋律電影的主題表達上是少見的。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其功能在于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宣傳,在《第二十條》中也包括了對法制觀念與具體法條構成要件的普及,并完成了“法制主題”的表達。以下將從不同方面,分析《第二十條》是如何將“法制主題”進行藝術化表達。
在立意上,《第二十條》聚焦于法制意識與“正當防衛(wèi)”法律條文的發(fā)展歷程?!兜诙畻l》在立意上的法制意識體現(xiàn)在以下兩處:角色層面的“抗爭意識”以及主題上的“自糾意識”。
電影角色的“抗爭意識”在劇作中起到一種推動作用,是人物為實現(xiàn)目標的心理動力之一。影片中的呂玲玲被塑造為一位具有“抗爭意識”的女檢察官,她據(jù)理力爭,堅持原則,面對領導的指責依舊堅持自己嚴謹?shù)霓k案態(tài)度,最終作為關鍵證據(jù)的刀被找到,戲劇懸念也得以落下。而本片的另一角色韓明作為公檢法人員,在過去判例都將案件視為“故意傷害”或“故意殺人”的情形下,勇敢地表達對案件性質屬于“正當防衛(wèi)”的觀點,既完成了人物弧光的塑造,又通過人物弧光進一步深化主題立意:面對不合理的情況,要勇于指出問題,勇敢地去解決它。這一淺顯的道理一方面通過人物轉變呈現(xiàn)了出來。另一方面,戲里戲外無數(shù)的例證已經(jīng)告訴大家這條路的不易。但正是有了呂玲玲與韓明這樣的檢察官存在,中國法制的進步方有可能,再多的“不易”背后也透露著人性與法制的光輝。
主題上的“自糾意識”實際上也是最高檢層面的“自糾意識”,具體體現(xiàn)在對“正當防衛(wèi)”法律條文錯誤適用歷程的回顧與糾偏?!兜诙畻l》呈現(xiàn)了過去在定罪與量刑上的不合理之處,并在最后交代了相關的法制進步。早在2009年“鄧玉嬌案”就引起了一次對“第二十條”廣泛而深入的討論,但這并沒有改變司法機關對第二十條的理解與適用。而在影片中也有對這些錯誤的呈現(xiàn),如韓明與呂玲玲爭吵時拿出多個2009年后的判決,都是在律師做無罪辯護后被判為故意傷害甚至更重的罪名。這種將問題呈現(xiàn)給觀眾的“自糾”行為無疑給觀眾帶來了一種正面的價值呈現(xiàn):法制在進步,公檢法機關也在進步。
角色層面的“抗爭意識”既是一種劇作層面增加戲劇沖突的方法,也是一種深化立意的手段,角色的行動及結果承載著主題的表達。主題上的“自糾意識”更多是一種突破,這種突破在近十年來的主旋律電影中都是很少見的,它是在主旋律的框架上賦予的“自糾意識”,這種姿態(tài)無疑是向觀眾表明官方自省、積極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從而傳遞出一種“向好”的立場。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一立場經(jīng)由春節(jié)檔這一特殊時期,在宣傳、營銷等傳播學層面的作用下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與討論。
在劇作上,《第二十條》運用大量電影細節(jié)真實呈現(xiàn)法律與人性、人情的矛盾,并根據(jù)具體法制細節(jié)挖掘戲劇沖突。
首先,電影中呈現(xiàn)了大量司法實務的情節(jié),包括檢察院與公安部門取證的對接,檢察院公職人員對證人的保護以及相關程序等。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韓明在定罪標準上的堅持。韓明之所以認為被告人屬于“正當防衛(wèi)”是因為被告人行刺的位置與過往“基于泄憤而傷人”的案例中所體現(xiàn)得不一樣。這里面涉及司法實務中定罪標準的認定即“兩階層犯罪構成體系”。在司法實務中,檢察院對犯罪嫌疑人定罪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深入挖掘戲劇沖突、設置懸念的可能性,在影片中則體現(xiàn)為“公安局能不能找到作為關鍵證據(jù)的刀”以及“韓明能不能成功將案件定為正當防衛(wèi)”等等。
其次,在《第二十條》中,創(chuàng)作者通過挖掘我國法制中的細節(jié)創(chuàng)造強烈的戲劇沖突,甚至將人情與司法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敘事,從而在人情世故與法制規(guī)則之間挖掘微妙的關系或制造巧妙的沖突,這種帶有強烈本土色彩的“人情關系”使得觀眾能夠更加感同身受、代入角色。比如韓明在處理孩子打架一事就“送不送酒”以及“把酒送給誰”做出了一系列拉扯,這種靠“送禮”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是為我國觀眾廣為熟悉的。但本片在處理這種“人情與規(guī)則”的選擇問題時,做出了非常恰當?shù)膬r值導向,這主要體現(xiàn)在情節(jié)中:韓明送禮后問題依舊沒能解決,孩子依舊被公安機關立案。這種價值導向無疑是一種對“法制精神”的捍衛(wèi),以一種辯證的方式去引導觀眾思考“人情”與“法制”的關系。
將現(xiàn)實生活進行深度挖掘,并在相關專業(yè)的細微之處制造戲劇沖突。這是《第二十條》所體現(xiàn)出來的在敘事上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也是它的“過人之處”。
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第二十條》采用輕喜劇的電影手法,為嚴肅的法制主題增加了煙火氣息。
“法制”或者說“實現(xiàn)法制進步”本身是個宏大且嚴肅的主題與社會議題,無數(shù)的現(xiàn)實案例已經(jīng)告訴我們其中的復雜與艱辛。而春節(jié)檔的影片往往更側重于“合家歡”的氣氛呈現(xiàn),過于嚴肅的話題或過于藝術化的表達反而會成為影響票房收入的不利因素。這是由電影的商品屬性、觀影習慣與社會心理等因素共同決定的。因此,《第二十條》在創(chuàng)作上也采用了更易被觀眾接受的敘事技巧進行創(chuàng)作,而在保證觀眾“看得懂”的同時,電影又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價值觀念的輸出。
《第二十條》呈現(xiàn)了大量小品般的表達手法,用大量快節(jié)奏的臺詞,在嬉笑怒罵中塑造出鮮明的人物性格并完成劇情的推進,這些“喜劇技巧”的使用有助于觀眾在觀影前期能以輕松的方式投入進影片中。但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電影的悲劇性也被呈現(xiàn)出來:決定最后一次上訪的張貴生在韓明與李茂娟眼皮底下被撞身亡,為了丈夫與女兒安危的郝秀萍跳樓入院……這些人這么做的原因都是由于第二十條的錯誤使用。但也正是這些“悲劇情節(jié)”的使用使影片在敘事結構與主題表達上能夠更加飽滿有力。
喜劇手段與悲劇情節(jié)的結合豐富了觀眾的觀影體驗,“悲”與“喜”僅僅作為一種手段而非一種類型或特征而參與構建影片。且悲劇情節(jié)的加入使得影片主題得到進一步凸顯:如果法制不能進步,則會有更多的人遭受不公。這同樣也為韓明最后人物弧光的呈現(xiàn)奠定了邏輯與情感上的鋪墊,而鋪墊意味著韓明的轉變是伴隨著中國法制的進步。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第二十條》呈現(xiàn)了與之前同定位影片不一樣的特質,它更加貼近觀眾的日常生活,呈現(xiàn)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怎樣才是正當防衛(wèi)。它在敘事上用各種藝術手段將嚴肅的“法制主題”宣揚出去。同時它明確表達了官方對正當防衛(wèi)的認可與保護立場,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敢于見義勇為,社會方會更加美好??傮w來說,《第二十條》在講述了一個精彩故事的同時,完成了主旋律電影的功能性傳達,并為后續(xù)主旋律電影,特別是法律題材、公檢法題材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分別系暨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院副院長、大學生藝術素質教學部主任;暨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m.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