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戴逸1926年9月出生于江蘇常熟,1946年考入北京大學史學系,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主任、清史研究所所長、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史學會會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等。
戴逸畢生所系皆在清史,其前半生研究中國近代史,屬于晚清時期;后半生研究鴉片戰(zhàn)爭以前清史,屬于清前期和中期。這上下300年,包含了歷史中循環(huán)往復的興衰隆替、悲歡離合、勝敗斗爭、升沉起伏,也包含了中國從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社會走向近現(xiàn)代、從獨立的封建國家轉(zhuǎn)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等史無前例的時代變革。戴逸認為,要了解今天的中國,認識國情,清史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知識。
作為中國清史學界領軍人物,戴逸著有《中國近代史稿》《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簡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時代》《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清通鑒》等40多部著作及數(shù)百篇文章,都是在追溯歷史中尋找答案。
2001年3月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李文海和全國政協(xié)委員、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曉秋分別在人大和政協(xié)會議上提交議案和提案,倡議啟動《清史》纂修工程。2002年8月,《清史》纂修工程啟動,戴逸任《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至今。
這部歷史與1914年袁世凱下令所修《清史稿》有何不同。戴逸給出的答案是,“《清史稿》由清代遺老們編寫,往往站在清朝的立場說話,如對辛亥革命貶抑殊甚,以至國民政府將它列為禁書;對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輕描淡寫,語焉不詳。而且由于倉促殺青,《清史稿》中眾多人名、地名、時間均有訛誤。因此需要一部立場公正、內(nèi)容翔實、史實準確的《清史》。”據(jù)公開報道,由國內(nèi)2000多名清史學者共同參與的《清史》,將超過3000萬字,目前已進入最后的審閱階段。
戴逸專騖清史,幾乎摒棄其他書籍于不觀,如他所說,“清史是我的專業(yè),我將畢生的精力貢獻給它,可說是寢于斯,食于斯,學于斯,行于斯。清史是我理念之歸宿,精神之依托,生命之安宅。”
文/本報記者 祖薇薇
來源:北京青年報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m.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