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實現主流音樂的青春表達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化觀察      2024-01-10 09:16:07

作者:黃敏學(紹興文理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

青少年是新媒體藝術最主要的創(chuàng)作主體與接受群體,如何以契合新生代受眾審美情趣和接受心理唱響主旋律,讓主流音樂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實現與青年文化的深度融合,通過青年人“破圈”傳播,是新媒體時代音樂審美實踐中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近年來,主流音樂青春化日漸成為當下音樂文化發(fā)展的趨勢。2019年,《我們都是追夢人》《我和我的祖國》等歌曲以晚會、音樂會、快閃、歌舞、MV等不同形式,唱響祖國大江南北。如《我和我的祖國》青春版MV通過醫(yī)護人員、消防戰(zhàn)士、舞蹈學生、青年志愿者、快遞小哥、高鐵乘務員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場景,展現青年群體的責任與擔當,實現了主流音樂真正意義上跨媒介、跨平臺、跨行業(yè)的全民傳播。

2021年,人民日報在新媒體端推出《少年》建黨百年主題MV,圍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以青年人喜聞樂見的風格,精選黨史影視素材和畫外音,與歌曲形成音畫融合,并以一段說唱點明歌曲的主題思想:“遠望著金山上那光芒照耀著四方,把人們生活一點一點變得閃亮,一步一腳印擼起袖子加油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想”,用青少年熟悉的流行旋律抒寫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這部MV一經推出就獲得廣大網民特別是年輕網民的大量點贊,成為名副其實的現象級音樂產品。

主旋律歌劇、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也呈現青春化趨勢。音樂劇《瞿秋白》除再現瞿秋白的革命生涯,還濃墨重彩地展現瞿秋白與楊之華的“秋之白華”愛情樂章,對主人公的情感世界進行深入挖掘,彰顯革命者的青春之美。音樂劇《新華報童》《星辰》等以青少年的視角,講述不同年代的熱血青春,在演唱、伴奏、舞蹈等方面采用極具現代質感與青春活力的流行音樂元素。正如《新華報童》藝術總監(jiān)甲丁所言:“我們強調與青少年的心靈交流,希望這個作品能夠在青少年的成長道路上起到重要作用?!?/p>

青春化的主流音樂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把握時代脈動,貼近人民生活,真正把音樂唱到群眾心坎上。如《早安隆回》原本是為隆回縣所寫的宣傳歌曲,2020年剛推出時在抖音個人號的播放量僅100萬,并不出圈;2022年世界杯期間,這首歌被網友配以球星慶祝奪冠的視頻,通過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網絡平臺實現裂變式傳播,后被改編為群眾合唱《早安,陽光》,并登上2023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舞臺,點亮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希望。

青春化主流音樂還依托在青少年中有影響的音樂表演團體,實現開放親和、沉浸式觀演互動,獲得青少年受眾群體的心理認同。2017年央視五四青年節(jié)晚會,充滿青春正能量的勵志歌舞《夢想家》受到觀眾喜愛:“做最勇敢最驕傲的夢想家,追著風微笑旋轉跳舞吧,相信夢想總有一天能到達”。與此同時,歌舞《夢想開始的地方》入選第五批“中國夢”主題新創(chuàng)作歌曲,為校園生活插上夢想的翅膀,“這就是我們夢想開始的地方,充滿陽光,自由飛翔”,讓青少年切身感受夢想和青春的力量。

青春化主流音樂在發(fā)揮傳統媒體傳播優(yōu)勢的基礎上,主動對接各類新媒體平臺,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多樣化傳播方式,實現跨平臺裂變式傳播。目前,歌曲《早安隆回》的全網播放量已經突破1400億,主要以視頻配樂的形式在短視頻平臺傳播;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尤其是總臺春晚和湖南衛(wèi)視跨年晚會兩大綜藝晚會是其出圈的重要推手,是媒體融合聯手打造出主流音樂裂變式傳播的成功案例。

如今,大數據等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各大新媒體平臺,精確勾勒出不同受眾的審美個性,精準投放符合個人審美趣味的音樂作品。主流音樂也應精準化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訴求,進一步實現用戶細分,不斷拓展受眾群體,打造更適合青少年的專屬互動平臺,讓他們成為主流音樂的二度創(chuàng)作者和傳播者,提升主流音樂生產與供給的靈活性、適應性。如《人民日報》移動新媒體聚合平臺“人民號”就發(fā)布了歌曲《向云端》的航天科工、人民子弟兵、祖國各地風光等多個改編版MV,進一步精準滿足不同職業(yè)、不同地域群眾的審美訴求。同時,還應建立傳播效果評估機制,根據受眾的反饋及時優(yōu)化音樂作品的相關細節(jié),進一步打造文化精品。

主流音樂青春化是新媒體時代“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必然選擇,展現出其與時俱進的勃勃生機。但目前青春化主流音樂制作仍存在依賴所謂“流量明星”的現象,除了如《我們都是追夢人》《少年》《萬疆》《一起向未來》等少數原創(chuàng)音樂外,更多還是翻唱形式,且強行將搖滾、說唱、嘻哈等流行音樂元素與主旋律題材生硬嫁接,追求單純的感官刺激和視聽效果,甚至給人以歪唱惡搞之感。某些流量明星人設“塌房”,給制作精良、受眾廣泛的音樂作品的傳播帶來極大負面影響,在無形中消解了主流音樂的親和力與感召力。一方面,我們要警惕這類創(chuàng)作傾向,杜絕過度娛樂化;另一方面,也要進一步加強創(chuàng)作人才培養(yǎng),讓更多音樂創(chuàng)作者發(fā)揮才華與潛能,以先進的思想、親和的話語、青春的旋律、多樣的風格,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圩?。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m.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