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與新冠病毒“和平共存”的條件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網友評說      2022-04-24 09:57:50

新冠病毒全球肆虐三年,造成5億人口感染,600萬人死亡,導致全球經濟、社會、政治、國際交通無可彌補地停頓,終有一大部分國家宣告休戰(zhàn)。相對地,臺灣地區(qū)在有效率地對外封鎖、對內隔離的策略下,把疫情壓到最低程度,但現(xiàn)在反面臨病毒反撲,疫情失控困境。所以也正改弦易轍,由零確診目標改為,與病毒和平共存的偏安狀態(tài)。

人類能和病毒和平共存嗎?其實病毒比人類起源更早,基因簡單可適應各種環(huán)境。我常說“病毒比病毒學家更聰明”,因為它可經由不斷突變在自然界占一角落。我們看到新冠病毒在這三年不斷演變,包括它感染及繁殖能力,逃避免疫系統(tǒng)特性及抵抗殺手細胞能力,一直蛻變,才有今天奧密克戎 BA.2變種高潮,這會是新冠病毒最后嘶喊嗎?還是未來繼續(xù)變化的藍圖呢?希望現(xiàn)在的新冠病毒是強弩之末,已穩(wěn)定而不會再有太大變化,如此才能和人類和平共存。從病毒學觀點,我認為這是很合理假說。

那如何從一只破壞性極高的新冠病毒,變成可與人類和平相處的病毒,這就牽涉到人類與病毒的相對關系。過去采用零確診目標,要找出并隔離每個被感染者,以阻斷傳播鏈,這作法會消耗許多資源。過去封城隔離政策,雖然把疫情控制了,但這種作法對社會及經濟損失是難以計算的。但從另一角度看,要與病毒和平共存,社會就要接受一個風險,即有部分人會繼續(xù)受這病毒威脅,社會是否能接受這個風險。

但如果堅持切滅病毒,消耗的社會成本是巨大的,歷史上只有一個天花病毒消失掉,還有20年前的SARS,經由科學優(yōu)勢及幸運巧合,也在自然界消失;現(xiàn)今新冠病毒不太可能達到這目標,因為它傳播得快且也可存在沒有癥狀者,所以臺灣地區(qū)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改與病毒和平共存策略是對的。

和平共存的目標要如何達到?指揮中心表示,社會里若有15至20%(3、400萬)人被感染,就構成人和病毒平衡的環(huán)境,臺灣社會可接受這樣多感染率嗎?臺灣是否應該加速或減慢此過程?這里牽涉到許多政治、社會因素及醫(yī)學倫理問題。所幸大部分新冠肺炎都是無癥狀或輕癥。重要的課題是在達到和平共存目標前,社會必須好好檢視、準備醫(yī)療資源,讓被感染者得到好照顧,讓新冠癥狀減輕、死亡率減低,避免或減少重癥發(fā)生,如此疫情轉變常被稱為流感化。

其實“流感化”用來描述新冠演變并不完全貼切,流感與新冠病毒是兩個不一樣病毒,只是它們都會引起類似呼吸道疾病,即兩個都會引起世界性大流行(pandemic)及地區(qū)性小流行(endemic)方式。目前目標是把新冠病毒感染控制成如流感式區(qū)域性流行,以目前防疫策略應逐漸縮短隔離期限、研究施打疫苗策略,及藥物研發(fā)?,F(xiàn)在雖然疫情嚴峻,但已可看見曙光,人類也將能和新冠病毒和平共存。(作者賴明詔為臺灣地區(qū)“中研院”院士、臺灣中國醫(yī)藥大學講座教授)

文章來源:臺灣《聯(lián)合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m.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