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誰讓臺灣經濟成長“疫”常耀眼?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媒體鏈接      2020-12-21 15:21:45

據中時電子報報導,《經濟學人》一篇《新冠疫情重創(chuàng)全球經濟,但不包括臺灣》專欄文章引起熱議。特別是文章中提到,臺灣受惠防疫成功與電子產品需求兩大關鍵因素,經濟成長速度將有機會再次超越大陸,重返經濟奇跡世代的榮景,讓許多看衰大陸、不肯面對臺灣經濟長期低迷事實的媒體與專家,找到借題發(fā)揮的機會,夸言未來臺灣經濟成長將持續(xù)超越大陸,甚至可以不用再依賴大陸市場。這個論點見樹不見林,既偏頗又不切實際。

不容否認,單從今年經濟成長率來看,在全球一片哀嚎聲中,臺灣經濟預估2.54%的成長,表現(xiàn)的確突出。而相較于臺灣,大陸表現(xiàn)雖也不差,由于大陸第1季受疫情嚴重沖擊,負成長6.8%,使得前3季平均只有0.43%,這意味大陸第4季經濟成長率必須達到9%以上,才能比肩臺灣,但這個難度非常的高。今年臺灣經濟成長率超過大陸應該八九不離十。

問題是,單單1年的經濟表現(xiàn),真的能夠反映未來長期經濟走勢嗎?答案顯然沒那么簡單。純就經濟理論而言,短期景氣循環(huán)本來就會受到支出面及實質面等因素影響,上下起伏波動,但長期經濟趨勢則主要取決于勞動、資本與總要素生產力等供給面投入要素,不會忽上忽下,短期循環(huán)與長期趨勢不能混為一談。也就是說,某一年度亮眼的經濟表現(xiàn),并無法保證接下來仍會持續(xù)美好,而要看長期趨勢是向上或向下。

以臺灣近50年來的經濟數(shù)據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長期趨勢是一路向下。平均每10年的經濟成長率,從1971-1980年的10.5%,到1981-1990年的8.2%、1991-2000年的6.7%、2001-2010年的4.3%,再到2011-2020年的2.8%,幾乎每10年就往下降低一個臺階,完全看不到任何轉折向上的跡象。毫無疑問,臺灣經濟早就出現(xiàn)結構性的變化。不管是政治結構、社會結構、產業(yè)結構、出口結構或內需市場都已經變化,而這個變化顯然不是往有利成長的方向轉變。在這樣的長期趨勢下,單單1年的漂亮數(shù)據,說實在的,不需太過興奮。

若進一步拆解今年經濟成長數(shù)字,高達93%來自于境外凈需求的貢獻。也就是說,出口才是今年臺灣經濟表現(xiàn)亮眼的關鍵所在。相對地,臺當局引以為傲的臺商回流或5+2產業(yè)所帶動的民間投資效果,對經濟成長率貢獻比重只有11%。這意味著什么?臺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程度遠比想象中高得多。

根據臺財政部門進出口統(tǒng)計,今年1-11月,臺灣對大陸出口比重(含香港)達43.8%,寫下歷史新高。而且比歷年次高的41.9%,高出將近兩個百分點。如果把對大陸及香港的783億美元貿易順差拿掉,臺灣將立即從順差地區(qū)變成逆差地區(qū),經濟數(shù)字勢必大幅向下調整。這樣的結果,意外嗎?其實一點也不。

隨著近年來大陸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調,不管是以消費為主的內需市場,或是強調關鍵零組件自給自足的高科技半導體產業(yè),都為臺灣出口提供龐大成長動能。其中,光是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產品對陸出口,比重就將近臺灣整體出口金額的3成,充分顯示大陸市場對臺灣經濟的重要性,不是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可以輕易取代。即便是小英主政以來一直力推的新南向國家,也是一樣。例如,臺灣對東協(xié)出口,在行政資源的全力挹注下,這幾年比重不僅沒有增加,還從2017年的18.5%,一路下滑至今年的15.4%,就是最佳例證。

我們一再強調,兩岸好,臺灣經濟才會好。從上述經濟數(shù)據看來,確實如此?!哆h見》雜志2021臺灣民心動向大調查,也指出同樣事實。高達64.2%的臺灣民眾認為,兩岸未來應增加互動,而非互不往來、頻繁摩擦。

臺灣不能沾沾自喜于短期好表現(xiàn),而應努力扭轉長期下滑趨勢。臺灣企業(yè)生機勃勃,臺當局應減少管制,放手讓企業(yè)多元布局。處理好兩岸關系,讓企業(yè)有更多元發(fā)展機會,當然對增加人民收入,提升生活品質有幫助,這才是行政當局所應為。


來源:旺報



責任編輯:左秋子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m.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