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兩岸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政治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客座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客座高級研究員。 |
作者 邵宗海 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中美博弈”的定義、緣起及引發(fā)沖突經(jīng)過
一位在美國工作的臺裔學者邵維華,在2016年5月19日出版了一本《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遏止中國崛起,美國最后五年倒數(shù)計時》的專書,倒是提供了“中美博弈”的緣起原因,以及雙方存在角力的現(xiàn)象,譬如作者說:美國的“重返亞洲”、 “亞太再平衡”都是為了遏止中國崛起,中國會默默承受,繼續(xù)韜光養(yǎng)晦?還是蓄積實力,強力回擊?中美關系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國際關系,也是最復雜的國際關系,一個是崛起中的新興大國,一個是已經(jīng)呼風喚雨超過半世紀的世界霸主。兩者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意識形態(tài)、國家組織,充滿著千絲萬縷的糾葛,中美競爭究竟是走向合作還是對立,關系著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蛟S這段敘述不妨可作為我們了解“中美博弈”的一些背景所在。
但是“中美博弈”一詞,在臺灣是“有感”、但內容還是“模糊”的一塊領域。如果要談這個主題,必須予以事前定義。一般來說,這個名詞的說明,應該先提起雙方貿(mào)易爭端源起,那是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在簽署一項備忘錄時,宣稱 “中國偷竊美國智慧產(chǎn)權和商業(yè)機密”,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征收關稅,涉及商品總計估達600億美元,以及設置其他貿(mào)易壁壘,旨在迫使中國改變其 “不公平貿(mào)易行為”。這項爭端曾一度引發(fā)中美嚴重的抗衡,但后來讓雙方于2018年5月達成暫停貿(mào)易戰(zhàn)的共識,但等到2018年7月6日,美中貿(mào)易戰(zhàn)談判再度宣告破局,美國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決定征收25%的額外關稅,結果這項沖突就一直持續(xù)。雖然在2018年12月1日,習近平與特朗普在2018年 “二十國集團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上舉行就中美經(jīng)貿(mào)問題做解決達成了共識。雙方都宣布暫停采取新的貿(mào)易措施,并設定了3個月的談判期限??墒牵?019年5月10日起,特朗普突然再宣布對于中國出口至美國2,000億美元的進口產(chǎn)品,課征25%(原本為10%)的懲罰性關稅,于是中美貿(mào)易戰(zhàn)就形成了一種雙方相互制裁對方的現(xiàn)象。
當然,中國也同樣采取了一些針對性的報復措施:包括針對美國對中國產(chǎn)品提高關稅,中國也在2018年7月6日作出反制措施,對價值340億美元的美國輸華商品征收25%的額外關稅,其中就包括美國向中國出口最多的貨品大豆。
不過,2020年1月16日,中美兩國終于簽署第一階段貿(mào)易協(xié)議,貿(mào)易戰(zhàn)終算暫時休止,但是具體實行還存在挑戰(zhàn)。2020年9月15日,世界貿(mào)易組織裁決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征收的關稅屬非法,但他沒有答理。
可是中美貿(mào)易戰(zhàn),卻引發(fā)了更廣泛的“中美博弈”,因為接著之后就是一連串由美國主動出擊的控訴或杯葛中國的行動:像是新冠疫情究責、抗議香港國安法、關心新疆、香港等地的人權問題、關閉中國駐美在休斯敦的領事館、打擊如華為等中企,介入南海的主權爭奪戰(zhàn),以及運用“臺灣牌”,加強各種“友臺抗中”的措施作為對中閾的牽制,就像“一路螺旋式”向下滑落。
當然這不會只是美國單方面的動作,譬如說中國也關閉了美國在成都的總領事館做為反擊,當然在外交上,互相關閉領事館是兩個國家關系惡化的較大信號。不過,盡管有反擊,種種跡象顯示,中國依然是在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和布局,處理對美關系,并沒有因為美國的“沖動和焦躁”,放棄對中美大局及主線的把控。而且在美國大選之前,北京整體做法大概率會是設法管理與美國的緊張關系,并只會在必要時進行有限度的反擊,一如王毅所說:“以冷靜理智面對美國的沖動和焦躁”。
不過,稍后中美之間有幾件事的發(fā)生,還是令人相當憂心。首先,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020年7月23日在加州發(fā)表題為《共產(chǎn)主義中國和自由世界的未來》的一篇對華政策最具代表性演講,被外界視作是開啟新一場冷戰(zhàn)的 “新鐵幕演說”。蓬佩奧在演講中,呼吁世界各國與中國人民“改變中國共產(chǎn)黨的行為”。他的發(fā)言是集中火力攻擊中共時,只強調“中美沖突只是美國與中共的沖突”。
其次,則是特朗普在2020年10月2日正式宣布將禁止中國共產(chǎn)黨成員進入美國,也不能申請綠卡和移民,與共產(chǎn)黨親近者也比照辦理,就連曾經(jīng)加入過共產(chǎn)黨的人員也在此限。看起來華盛頓在對華問題上,是越來越明顯地進行政治切割,企圖將中共與中國人民區(qū)別開來。
但是在中國外交領導群里,也明確將敵視中國的蓬佩奧等“一小撮政客”,與美國人民進行了切割。多維新聞此前就曾指出,這是他們反擊特朗普政府“離間計”的針對性策略。
“一邊針鋒相對,一邊隔洋話事”,這就是中美關系當下寫照,也反映出中國處理對美關系的核心思路和戰(zhàn)略基調“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對待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對策,從容有度,不動如山。
但是中美關系不可諱言的,已然降到建交四十多年來史無前例的冰點。不僅如此,除了特朗普,國務卿龐培歐的演講更直言美國對中國的信任已經(jīng)完全瓦解,要號召民主國家一起反共,正式開啟了中美“冷戰(zhàn)2.0”的時代,也有人將此解讀為兩國斷交或是熱戰(zhàn)前的前置作業(yè)。尤其目前特朗普的連任選情在大幅落后拜登情況下,不免讓人憂心特朗普會藉反中做為其選戰(zhàn)的主旋律。
“中美博弈”,對臺灣民眾心理產(chǎn)生的影響
很多人論及:中美博弈,導致中美關系緊張,其實受害最大的可能就是臺灣,那么對臺灣民眾心理產(chǎn)生的影響又會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確值得兩岸共同來關切。
1、在美陸臺不等邊的三角關系下,學者們觀察臺灣是不利的一方
“臺灣是否受害”的結論,雖然各界普遍仍存在分歧看法。不過,引述來自不同地區(qū)的學者看法,還是可以得出比較中肯的認知。
設在臺灣臺中的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譚偉恩,在2017年8月27日 《關鍵評論》發(fā)表的一文中有提到:在目前的中美與臺灣地區(qū)的關系中,臺灣是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能量最小的一方。這個殘酷的事實意味著臺灣通常是被動的接受方,必須承擔華府與北京進行大國博奕或角力的后果,甚至有時被其中一方拿上談判桌作為議價的籌碼。
至于北京中國軍事科學院的首席專家王衛(wèi)星,在《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1月號有篇文章中,則提到臺灣在美國的戰(zhàn)略定位中永遠祇是一顆棋子,因為臺灣不具備做美國長期盟友的戰(zhàn)略份量。在中美歷史上交惡和建交兩種情況下,美國都曾拋棄過臺灣,充分說明了臺灣的戰(zhàn)略份量有限,是可以視情拋棄的棋子。
即使前美國在臺協(xié)會主席卜睿哲也曾坦言,臺灣很有可能會成為中美賭桌上的籌碼;在對臺最有利的情況下,即使中美之間走向零和競爭,臺灣也不會自動成為受惠一方;在最壞的情況下,臺灣可能會出現(xiàn)代理人戰(zhàn)爭,毫無疑問地,臺灣也會是唯一的輸家。
特別是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上任之后,中美關系明顯惡化,但美國與臺灣的關系的確因而得到了提升,但兩岸關系也因為北京加大對臺灣的打壓而陷入緊張。雖然一些臺灣學者與官員有認為,美中兩國的戰(zhàn)略競爭對臺灣既是機會,也會帶來挑戰(zhàn)。就像美國著名的中美臺問題專家任雪莉就認為:美國不再是可靠盟友,特朗普政府使臺灣處于險境,使它同時面臨既被美國套住又有可能被它拋棄的雙重風險。甚至曾經(jīng)擔任過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的賴怡忠也認為,臺灣成為中美戰(zhàn)略較量的焦點也可能給臺灣帶來嚴重的后果。他說:這意味著,中美之間在臺灣問題上的結構性較量將是零和的,這種博弈在臺灣完全被消滅之前是不會停止的。”賴怡忠還表示,在中美與臺灣地區(qū)關系中,當中國采取行動引發(fā)美國的反制行動后,中國會對臺灣采取報復措施。
而大陸涉臺研究專家陳先才也認為:從美國過去70多年的臺海戰(zhàn)略觀察,華盛頓最不愿意看到兩岸徹底撕破臉,更不愿在兩岸之間扮演斡旋與中立的角色消失,從而使其在海峽兩岸獲利的空間不復存在。事實上,兩岸局勢越對抗,“臺獨”的空間就越小,美國對綠營當局的壓制必然隨之會出現(xiàn)。
不過,陳念才特別提醒,過去幾十年里,臺海局勢相對穩(wěn)定,兩岸和平持續(xù)太久,臺灣民眾尤其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早已忘記了兩岸沖突的殘酷性,對海峽兩岸的和平之現(xiàn)狀缺乏珍惜,尤其是他們對“臺獨”冒險的后果缺乏認識,這些都有可能會導致臺海沖突的直接爆發(fā)。
這是大陸學者較早提出這方面的看法,兩岸關系趨向嚴峻,有部份確是會受到中美博弈抗的影響,但作者必須說,不只是40歲以下的臺灣年輕人已忘記了兩岸沖突的殘酷性,即使40歲以上的臺灣人也沒有深刻體念到兩岸一旦沖突的嚴重性,“中美博弈”中一些“友臺論”、“棋子論”,甚至“美國會出兵援臺”的空泛說法,都深影響到臺灣人的心理,讓他們深信不疑,而下面民調數(shù)字可證明此說。
2,針對中美博弈,臺灣民眾在民調中又是如何看待自己?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首次針對臺灣進行民意調查,在2020年5月12日公布一份民調報告稱,根據(jù)他們的調查,至少在中美對抗情勢之下,近70%的臺灣人對美國評價積極,相比起中國大陸,臺灣人更傾向于與美國加強政治與經(jīng)濟聯(lián)系。
這份調查是于2019年10月16日至11月30日在臺灣進行,受訪者共計1562人,均為成年人。在加強經(jīng)濟合作方面,美國在臺灣得到的支持度也明顯高出中國大陸。在政治關系上,高達79%的臺灣人樂于見到臺美聯(lián)系增強。
而且無論在哪個年齡段,對美國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均超過75%。但在政治傾向性上仍有些許分別。與民進黨支持者相比,國民黨支持者中希望加強臺美關系的比例更少,但占比依舊超過50%。
臺灣人對中國大陸則普遍持負面看法。只有35%的受訪者對大陸持正面態(tài)度,61%的受訪者評價負面。國民黨支持者中對大陸評價正面的人數(shù)是民進黨支持者的近4倍。而在無黨派人士中,僅有36%的人對大陸持積極態(tài)度。
臺灣年輕人對兩岸關系態(tài)度更加冷淡。在18-29歲的受訪者中間,只有約40%的人希望加強與大陸的經(jīng)濟合作,在50歲以上人士中間這一數(shù)字為55%。
臺灣人的政治傾向與他們的政治及身份認同有一定關聯(lián)。民進黨支持者普遍傾向于靠近美國而非北京,他們同時也更加認同自己是臺灣人而非中國人。相比較而言,國民黨支持者更傾向于靠近中國大陸。在無主要政治傾向的人群中,過半人更傾向于美國。而在認為自己既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的人群中,大多數(shù)人對美國及中國均持友好態(tài)度。
調查里,大約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只是臺灣人,28%的人認為自己既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而只有4%的人認為自己僅是中國人。在每個年齡段,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受訪者均過半數(shù),而在18-29歲人群中,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比50歲以上人士多20%。
作者的分析是:這項民調結果尚有需進一步厘清,針對臺灣多數(shù)民眾仍支較傾向美國,是因為他們面對中美兩強,當中國強調兩岸一定統(tǒng)一,且不排除 “武統(tǒng)”,總是會讓民眾感到是對臺灣有較多威脅的一方;但美國不是,它尚可對臺灣提供“外交”與軍事上的援助,當然就變成是可信賴的一方。把兩個不對稱的“對象”放在一起評比,理論上及方法上的確缺乏一種客觀與公平的背景。但是作者放了這個民調結果在本文,等于說也可發(fā)現(xiàn)中美博弈對臺灣民眾心理到底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另舉一個民調例子,也可發(fā)現(xiàn)中美博弈對臺灣民眾心理產(chǎn)生的影響,是自我矛盾的。在2020-10-05ETtoday的民調中,發(fā)現(xiàn)當臺美關系正處熱潮的現(xiàn)在,有60.4%民眾竟然支持民進黨當局盡快促成臺美恢復“邦交”,并有45.4%民眾認為美國此時會積極協(xié)助臺灣重返聯(lián)合國。
隨著臺美關系升溫,解放軍軍機近日更是頻繁越過“海峽中線”,讓兩岸武力沖突隱憂成為討論焦點,結果有21.3%民眾認為若兩岸爆發(fā)軍事沖突,則美國“一定會”協(xié)防臺灣,另外32.7%民眾認為美國“可能會”協(xié)防臺灣。
但是有一項問題的民調數(shù)字,讓上述對美國一面倒的支持現(xiàn)象有個“反諷”。就是過去4年美國對臺軍售共計達126.54億美元,臺灣的防務預算更在2020年上升到3580億新臺幣,占GDP比例達2.3%。對此,根據(jù)調查,有21.9%民眾“非常支持”臺當局花費巨資向美國購買武器,20.2%的民眾有點支持,但不支持的比例則為51.5%。說明了臺灣民眾較多想法是“想馬兒跑,但又不想給馬兒多吃草”。嚴格來說,可能有種心態(tài),像是 “美國正在中美博弈之中,它會對臺軍售,只因為臺灣可在它制裁中國大陸時,充作馬前卒,所以臺灣民眾當然不會買單”。但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很難說。下次若有民調把這種心態(tài)列入,那么臺灣民眾是否支持民進黨當局購買美國武器的結果就更明朗了。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