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這起由上海老年旅行團引發(fā)的相關疫情或已波及寧夏、甘肅、內蒙古、陜西、湖南、貴州、北京等多個省市,陽性人數已超過20例。
10月17日,有關通告稱,有上海游客2人10月15日在甘肅省嘉峪關市中醫(yī)醫(yī)院進行1:10混檢,結果異常,當地通知其原地等候,但該2人自行離開。于是,一些網民認定,2人檢測陽性后還“自行離開”,極其不妥,有的跟帖評論中出現過激言論。
局部疫情再次襲來,這是誰都不愿意看到局面。于是,一些公共情緒,很容易投射到對個人行為的評判之上。疫情發(fā)生以來,已出現多次病例流調報告被放大乃至扭曲解讀的現象。此次上海2名游客在輿論場的遭遇,就是最新的一例。
誠然,事后復盤看,我們可以假設,如果事后證明為確診病例的2名游客能夠事先縮小流動范圍,此輪疫情的擴散影響或會更小。但是,從相關方面公開的信息來看,相比個人可能存在的疏忽,防疫體系本身的改進空間,同樣值得科學、嚴肅對待。
首先,人民日報客戶端報道顯示,涉事游客“自行離開”的說法,實際存在誤讀。甘肅省衛(wèi)健委工作人員就表示,兩名上海游客并非檢測陽性后擅自出游,也未違反嘉峪關市有關防疫規(guī)定。實際上,他們是做完核酸檢測、結果未出之前出游的,而這并不違反相關防疫規(guī)定。他們登機時使用的核酸檢測報告,也還在西安要求的48小時之內(之所以再做檢測報告,是因為兵馬俑博物館的要求)。
不少網友表示,在到達西安后,涉事游客明知道此前在嘉峪關的檢測結果存疑,還前往景區(qū)游覽,這是不負責任的。這里面的僥幸心理或許的確是存在。但綜合相關方面的處置流程看,一些機構的“僥幸心理”恐怕更值得警惕。
比如,在到達西安的當晚,兩名游客在被告知“混檢樣本有問題”后,就“打了疾控中心電話,也打了12345市民熱線,酒店還派車送兩人到了一家醫(yī)院”,但“進醫(yī)院前被保安告知核酸檢測已經停止,兩人遂返回酒店”。于是,10月16日一早,兩名游客再去到醫(yī)院進行核酸檢測。
從上述過程看,涉事游客也是有配合防疫意愿的。但由此也引申出一系列疑問:游客告知相關方面自己在異地的檢測結果“存疑”,要求復查,地方是否應該啟動一定的應急響應?當晚向疾控中心反饋后,當地相關部門是否要有所行動?
不難假設,如果當晚該事能引起相關方面的重視,及時安排進行復查,游客第二天被詬病的“自由行動”及其所帶來的風險,或就可以避免了。
▲10月18日,西安向社會公開發(fā)布確診病例相關活動軌跡。圖/西安發(fā)布官方微博截圖
另外,根據西安通報,17日早上8時30分,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接到嘉峪關方面協查通報,病例1、2核酸檢測結果異常。而16日17時,西安市第八醫(yī)院核酸檢測初篩陽性結果已出,隨即對病例1和2落實隔離留觀措施。
可以看到,西安方面已經對2名游客采取隔離措施后,才收到嘉峪關的協查通報,這個時間距離2名游客被告知檢測結果“異常”已經超過了24個小時。這樣的時間差,是否也反映出目前地方聯動防控仍存不足?這同樣值得深思。
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已經持續(xù)了近2年時間,防控體系的不斷完善,正是建立在持續(xù)地對暴露的短板、漏洞進行高效修復的基礎之上。這種不斷“進化”的系統能力,理應保持下去。
隨著防疫拉鋸戰(zhàn)的延長,個人防范意識,防控系統的警覺意識,都受到更大的考驗,此次事件,又一次敲響警鐘。唯有每個環(huán)節(jié)依照科學、精準原則“守土有責”,疫情擴散的風險才能降到最低。
特約評論員丨宇行(媒體人)
編輯丨徐秋穎
校對丨陳荻雁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m.essencecafe.cn